|
|
|
EOD模式好在哪?下一步如何纵深推进? |
来源:来自本站 日期:2022-02-23 浏览量: |
|
|
环保项目缺钱甚至“烧钱”怎么办?EOD模式应运而生。
在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EOD模式再被官方提及,同时提出“要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第二批EOD模式创新试点”。
EOD模式是什么?目前该模式创新试点进展如何?有哪些创新之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完善?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毋庸置疑,但环保作为传统的正外部性产业,在经济效益上的瓶颈问题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告诉记者,“部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公益性强,由于项目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中央财政投入有限、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面临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窄而不畅等问题,环保产业潜在市场难以转化为现实市场。”
基于此,项目实践的EOD模式应运而生,为环保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全新动力。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文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构建‘两山’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而EOD模式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将林城煤坍塌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和开发区,这一开发模式,就是新兴EOD模式的早期范本。而故事原型,则来自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早在2010年,徐州市通过系列技术改造,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建设湿地公园景观,接着又规划了交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康养旅游、电子商务、高端住宅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实现了从一层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
“EOD模式核心就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产业开发项目‘肥瘦搭配’、一体化实施,在项目内部建立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机制,使得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本身具备稳定的收益和可融资性,进而减少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自身造血功能,可以比较有效地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短缺的瓶颈。”陈吕军说道。
简而化之,EOD模式就是怎么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我国在2018年出台的《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开展EOD模式。
2020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向各地征集EOD模式试点备选项目。经审核,于2021年4月公布了第一批36个项目开发(EOD)模式试点,期限为2021—2023年。2021年,第二批试点项目征集工作也有序展开。
目前,EOD模式正处于试点探索期。“试点是示范和推广的基础,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投资处处长逯元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EOD模式创新试点务必坚持依法依规,重在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创新,不能突破现有法规制度和政策要求,不能增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
陈吕军告诉记者,“自EOD试点启动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在产业融合、实施路径、政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部分地区还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EOD试点实践工作。”
在重庆,广阳岛试点项目开展了片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升级等一揽子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工程,通过商业出租、交通服务等产业开发运营收益和片区土地综合开发等长短期收益结合的方式来平衡项目总体投入。
在山东,日照市谋划了一批“生态保护型”特色产业项目。试点项目以水源地保护为主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探索一条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施路径。
在浙江,湘湖片区项目以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生命健康、金融服务等经营性收入及区域财政增量收入实现对生态环境治理、配套设施建设类项目的反哺。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还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发挥开发性金融大额中长期资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加大支持力度。陈吕军补充道,“截止到2021年底,36个试点项目授信额度644亿元,贷款186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达到503亿。”
“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加强EOD等适宜引入社会投入的重大项目储备。” 逯元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EOD模式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已经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提供了很好的路径选择,但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陈吕军从4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行业跨度大。“不同行业专业要求高,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生态网络构建需要专业的环保企业完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及生活配套的建设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建筑施工企业;后期产业导入、物业管理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运营商进入。所以,应注重一整条产业链的实施能力。”陈吕军介绍道。
其次,见效周期长。“良好的生态基底构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生态环境的优良性显现出来后,土地的增值效应才会大大增加;且EOD模式下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导入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时间才能显性化,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基于此,陈吕军建议,“EOD综合开发商应具备强大的融资、开发、变现能力,对于长流程的资金链要有充分的管控和操盘能力。”
再次,土地开发风险大。在我国,土地开发可以分为一级开发与二级开发,在EOD项目中,主要表现为土地一级开发,通过对“生地”进行整理、投资与开发,使其达到“熟地”,最终实现土地出让的过程。陈吕军表示,“从EOD项目的施行上可以发现,项目公司需要对EOD项目所属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并进行成片开发,因此,土地开发所引起的风险便成为EOD运作模式自身独有的风险点。”
最后,对EOD项目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陈吕军补充道,“各地要正确理解开展试点的目的、试点工作的推进要求,履行好所承担的试点任务。”
对于国家后续开展EOD模式创新试点推广工作,陈吕军还表示,要边推进边总结,凝练关键政策、管理机制,针对性地树立不同类型EOD模式样板,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针对EOD模式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土地、财政、金融等共性的问题,邀请专家予以解答。
“生态环境领域的EOD模式是‘朝阳’模式,我们也期待试点项目能够顺利落地,探索出符合国家规定且具有可行性的运作模式,并复制、推广,最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陈吕军最后表示。
|
|
|
|